11月1日,县第一中学体育馆报告厅里擂茶飘香,木刻幽韵与剪纸红影交织——由县文旅广体局、县教育局主办,县非遗保护中心、桃源一中承办的“非遗进校园·桃源一中专场”活动,把9项非遗项目搬进校园,让传统工艺与青春学子撞出温暖的传承火花。
桃源刺绣的展桌前,肖瑶手把手教学生“湘绣之魂”的掺针针法,稚嫩的花瓣里藏着对“针下生花”的好奇。桃源木雕的工作台旁,传承人手握着刻刀,学生凑着脑袋试刻,木屑落在桌上,带着淡淡的幽香。

擂茶习俗的摊位前最是热闹。王成芳阿姨把生米、生姜、茶叶放进擂钵,学生们握着擂棍使劲捣,越捣越香,热气裹着姜香飘满屋子。“这就是马援将军喝的‘三生汤’!”阿姨笑着说,学生们端着碗尝,皱着眉头说“有点辣”,却又忍不住再喝一口。
武陵陶瓷的陶轮边,陶泥在传承人张迪熙的手中慢慢变成花瓶。学生们试着转,陶泥有时候歪了,师傅帮忙扶一下,有人举着自己做的“歪杯子”,笑着说“这是我的专属作品”。

桃源剪纸的红纸片铺了一桌子。赖自立老师教学生剪“春”字,有人剪了个带花边的“春”,举起来对着光看,影子里满是春意。
桃源贴画的展架上,刘淑华用旧挂历拼出栩栩如生的贴画,学生们剪碎挂历、布片粘出花朵、茶壶,他们举着作品感慨:“旧物也能变艺术品”;锤造牙冠术咨询台旁,罗燚医生持模型讲“民国手艺”,免费为学生检查口腔。
傩面具雕刻的桌子上,张巨川刻着傩神的眼睛,线条刚劲有力。学生们踊跃相试,锤子砸向凿子木屑飞溅,有的戴上面具相互整蛊,笑声里藏着对“神鬼故事”的兴趣。汤家溪打糍粑石臼前,傅芬芬带领团队倒入熟米,学生持槌猛捣,有人脸上沾粉如“小花猫”,旁人喊着“我也要捣”,满是兴奋。
从丝线到刻刀,从擂茶的香气到糍粑的热气,9项非遗项目在校园里“活”了起来。学子们用指尖触摸传统,用心灵感受文化。正如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所说:“非遗不是‘过去时’,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‘进行时’。”这种“代际互动+实践体验”的模式,不仅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。

中央电视台《远方的家》栏目全程摄制,镜头定格学子体验的鲜活瞬间,让桃源非遗风采远播。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,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县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,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,让千年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曾志刚
编辑:李军-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