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县杨溪桥镇十八登村,是典型的偏远山村,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是贫困户。近年来,十八登村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高山密林,发展起了特色种养殖产业,走上了一条舌尖上的脱贫致富路。
十八登村位于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平均海拔约500米,距离最近的集镇30公里,全村128户、488人中,贫困户有49户、162人。山高林密一度被认为是阻碍村里发展的拦路虎,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后,通过科学监测,却发现村里高山密林的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。
2016年,在扶贫资金的扶持下,全村49户贫困户抱团建起了石蛙养殖基地。基地掩映在群山之中,虫鸣鸟叫一片,蝴蝶处处纷飞,尤其是一汪清泉清澈见底无污染,酸碱度完全符合石蛙的养殖标准。今年,基地的石蛙数量达到6000多只,它们时而躲在黑暗阴凉的盖板下休息,时而在流动的山泉活水中晃悠一圈。再过1个多月,部分长到3两左右的石蛙,就可以上市了。
桃源县杨溪桥镇十八登村石蛙养殖基地负责人王飞:“今年的产值大概在500斤左右,按现在的市场价100元一斤,大概就是五万块钱左右,按贫困户70%的分红,每个贫困户可以分到八至九百块左右的分红。”
除了集中养殖,十八登村还有3户贫困户在自己家里分散养殖石蛙。今年4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文斌,因为家里有80岁的老父亲要照顾,不方便出门务工,就在家里养殖了三四千只石蛙,既照顾了父亲,又能挣得不菲的收入,供女儿上大学。
桃源县杨溪桥镇十八登村村民王文斌:“我今年有200多斤蛙可以卖了,可以卖到两万多块钱,家庭生活方面都可以解决问题。”
野山鸡是十八登村因地制宜发展的另一种特产。长得五颜六色的它们,不仅外形好看,而且肉质鲜美,颇受市场青睐,一年下来,每只野山鸡的纯利润就能达到40块钱。目前,全村野山鸡养殖规模达到800只,13个贫困户入股并参与分红。其中,贫困户曹太兴就利用屋后的山林,养了200只,目前长势良好,年底就能出售了。
桃源县杨溪桥镇十八登村村民曹太兴:“这一两百个鸡的话,纯利润有七八千块钱,看到效益还可以,明年继续想扩大规模,想计划养千把只。”
除了石蛙和野山鸡,十八登村还发展起了高山茶叶,凭借特色种养产业的发展壮大,十八登村已经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。目前,全村42户贫困户中,仅剩1户3人没有脱贫。
桃源县杨溪桥镇十八登村党支部书记蒋松树:“以前,十八登村穷得叮当响,通过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户的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发展,十八登村的贫困户,现在每户平均增收2500元左右,生活越来越有奔头,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而且保证能不返贫。”
在培强特色产业,增强发展后劲的同时,工作队还帮助十八登村夯实基础设施,持续改善民生:投入200多万元,进行了电力整改;投入100多万元,建立了通讯基站;硬化了冷家溪居委会至十八登村的公路约10公里,安装了路灯50盏。实现易地搬迁28户104人;危房改造11户;教育、医疗等各项扶贫惠农政策已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。
桃源县委驻杨溪桥镇十八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何英飞:“为了进一步巩固十八登村的脱贫成果,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切实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。”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方 皓 戴艳红 张铭齐 王 丽
编辑:李军-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