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龙潭镇的村道巷陌间,一群身穿红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——由镇人大代表组成的“环境督导队”正与村民一同清理沟渠垃圾,这是该镇人大代表深度参与“秀美桃源”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。今年以来,龙潭镇以“代表履职+环境治理”为抓手,组织全镇人大代表投身整治一线,推动乡村面貌焕新颜。
一、代表牵头,构建整治“责任网”
龙潭镇人大主席团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代表年度重点履职清单,建立“1+N”包保机制:每名代表联系3-5个村民小组,联合村干部、党员志愿者成立“环境攻坚小组”。代表们通过实地走访、屋场会等形式,收集群众意见23条,梳理出垃圾清运不及时、河道白色垃圾漂浮等8类突出问题。在龙潭社区,县人大代表邹美均带领村民打造“清洁示范小组”,昔日垃圾堆砌的现象彻底改观。村民张大爷感慨:“代表们带头扫集镇、清垃圾,现在家家户户比着搞卫生!”
二、创新监督,打造整治“闭环链”
为破解“整治-反弹”难题,龙潭镇人大创新“三查三评”监督模式:实施环境整治监督机制,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跨村交叉互查行动,首次检查即发现并推动整改垃圾堆放点12处、牛皮癣广告等问题6项;同步建立动态巡查体系,代表通过“湖南智慧人大”APP实时上传问题照片,镇执法大队确保24小时内响应处置,形成“发现—上报—处理”闭环管理;每季度镇人大会设置环境整治专题议程,构建起“交叉检查找问题、动态巡查促整改、季度评议强监督”的全链条环境治理体系。县人大代表邹公亚在调研中发现,部分村民因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导致二次污染,随即提交《关于加强农村环保科普的建议》,推动镇村开设“环保宣讲屋场会”,培训村民超800人次。
三、全民参与,激活整治“内生力”
人大代表创新履职方式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宣传网络:线下利用村村响“大喇叭”播报环保知识,线上利用微信群发送环境整治动态。在梁皇殿村,代表们牵头召开屋场会,形成“梁皇殿环境整治十要十不要”方言版村规民约,超九成农户主动签署承诺书。枣儿垭村创新“最美庭院”评选机制,制定符合村情的标准,通过“代表初评+村民互评”选出示范户,带动百余户家庭自发改造院落,形成“比学赶超”的浓厚氛围。
镇党委书记表示,人大代表既是监督员,更是战斗员。在他们的推动下,全镇正逐步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奋进。从“代表带头干”到“群众跟着干”,龙潭镇正以人大代表为纽带,编织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网络,一幅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黄诗晴 徐雯
编辑:李军-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