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桃源这5项非遗文化,看看你了解多少?
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桃源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 编辑:李军-ty 2020-12-04 16:35:22
—分享—

桃源之美,美在人文荟萃。桃源境内居住着31个民族,有文物保护单位162处,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、37小类、286项,其中出土的商代晚期国宝级青铜器“皿方罍”被誉为“方罍之王”,桃源刺绣被誉为“湘绣之母”,傩戏有戏剧“活化石”之称。桃源是革命老区,贺龙、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。桃源自古名人辈出,先后走出了民国先驱宋教仁、民主革命家覃振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等一批仁人志士。今天,小编带您一睹桃源非遗文化传承的魅力。

桃源刺绣



桃源刺绣是地域特征极强、艺术品格极高、传承方式极传统的中国特色刺绣,被誉为“湘绣之魂”。


桃源刺绣_副本1.jpg



桃源刺绣_副本2.jpg



桃源刺绣_副本3.jpg



桃源刺绣_副本4.jpg


桃源刺绣在造型、构图、用色、针法上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,在全国传统刺绣领域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。桃源刺绣往往带有神秘、浪漫的超现实主义风格,给人以独特的感受,其作品大气而不艳俗、绚烂而不花哨、小巧而不失典雅,成为人们喜爱的民俗传统手工艺制品。

桃源木雕


php9eGuzA


桃源木雕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明末清初,桃源木雕雕技达到顶峰,民间工匠屡被召进皇宫内建造宫殿,作品在京城风光无限。

桃源木雕刀法有圆雕、浮雕、透雕、镂空雕、阴雕、线刻等上百种,作品圆润,大气中不失细腻,细腻中彰显端庄,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“计白当黑,以少胜多”的理论,造型夸张而不空洞,线条简练而不简单。技艺一直在桃源民间传承发展,到明代逐渐形成流派,清代时已发展到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。2016年,成功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桃源石雕


phpNbRmaB


桃源石雕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,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、地域风格和艺术特色。不仅继承了传统石雕艺术精华,还汲取了外地先进的雕刻技艺,其作品技艺精湛,具有很高的艺术性、实用性和装饰性。特别是纹石为桃源县独特产品,以其绚丽多彩、琢工精湛而享誉国内外。2004年10月,桃源石雕参加湖南省“潇湘园”在深圳市举办的第5届国际园林博览会荣获金奖,其中石雕产品多为桃花石。

桃源铜雕



桃源铜雕美观大方, 造型独特,品种繁多, 应用广泛, 具有保健性、观赏性、实用性、收藏性等多种特性,是民族融合、文化融合的产物,是世代传承的瑰宝, 是桃源非遗的名片。桃源铜雕的生产史距今有2700多年。据记载,早在北魏时期,桃源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就已达到较高水平。

桃源铜雕在全国小有名气,是装饰家庭最适用的产品,也是馈赠亲友的理想礼品,因而深受市场青睐。

板龙灯舞



桃源板龙灯舞初萌于东晋,兴于唐,盛于清,完善于今。板龙灯舞又名板凳龙灯,尤以白洋河流域流行广泛。上游九溪镇官坪村修有板龙源基地供奉谷龙神位,明末阁老杨嗣昌曾朝拜并亲笔赐以“龙吟虎啸”金匾。清末为板龙灯活动鼎盛期,每条龙灯的板子由8块、18块、108块,发展到1008块,并把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六月三十(谷龙生日与逝日)确定为祭祀纪念日,伴有隆重的祭祀活动,形成了宗族与庙会的板龙灯文化。

桃源处处桃花源

美丽桃源等你来

图片:桃源县摄影家协会

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桃源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

编辑:李军-ty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桃源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