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【最美扶贫人物】桃源朱明超:践行“第一书记”使命 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
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陶轩 编辑:李军-ty 2020-09-16 12:48:21
—分享—

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,桃源县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、真抓实干,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、倾力支持,涌现出一批心系群众、甘于奉献,勇于担当、为民奋斗,守望相助、开拓进取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。县脱贫攻坚行动指挥部开展了2019年桃源县“最美扶贫人物”“最佳帮扶干部”“脱贫示范户”评选表彰活动,经过报名推荐、组织评审、公开公示、报批审定等环节,评选出10名“脱贫示范户”、10名“最美扶贫人物”、10名“最佳帮扶干部”。今天为您带来“最美扶贫人物”朱明超的脱贫帮扶故事。

phpxei9kA

朱明超2015年3月被派驻为县委驻牛车河镇殷家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支书,2019年派驻牛车河镇汤家溪村任扶贫工作队长兼任第一支书。一直以来,朱明超扎根山区、务实工作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用心用情带领扶贫工作队取得了很好成效。2017年年底,殷家桥村退出贫困村序列,成功脱贫66户、249人,实现人均年收入达5500元。2017年、2018年,县委驻殷家桥村扶贫工作队被评为“全县先进工作单位”,朱明超个人2017年、2018年接连获县政府嘉奖。

朱明超到殷家桥村的第一件事,就是与村支书康春泉推心置腹谈了一下午,告诉他:“第一书记”不是来抢权力管书记的,而是指导帮带工作,协调推进扶贫任务落实。在殷家桥村工作的几年里,工作上的事情,都是和村两委商商量量、互相协助,在处理村级事务上既不大包大揽,也不当甩手掌柜,形成“第一书记”与村书记“同坐一条船”“同唱一台戏”的工作合力。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积极努力下,2015年该村争取资金200万元,完成全村农网改造;2015—2016年,全村实施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;2016年投入资金80万元,改造提质进村主干道3.5公里,宽度达到6米;2017年争取资金120万元,硬化组级公路2公里、桥梁一座。同时,整修了渠道3公里、机耕道4公里、山塘11口;实施河道清淤1公里、河堤加固1公里、河坝修建2座,还对全村境内危险河道进行了整治;实现了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全覆盖,完善了医疗、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。

phpFJdsZH

朱明超到殷家桥村做的第二件事,就是带领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与村两委一班人走村串户调研,实地查看殷家桥村的地理、环境、水质、交通等情况。通过拜访老党员、老干部、一般群众,摸清了殷家桥村的致贫原因;通过走访贫困户,深入贫困户家中,及时掌握贫困户的情况。全村72户贫困户的情况,工作队都了如指掌,谁家有几口人、家里有几间房、几亩田、几条狗,谁家的孩子该考大学了.....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烂熟于心,倒背如流。村民们常常用一句玩笑话来形容他下户次数之频繁:“朱支书下户就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样,狗见了尾巴摇个不停,像是见到了自己家的亲人。”

通过调研走访,他认为殷家桥致贫的原因,是该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、缺乏支柱产业,要使老百姓脱贫致富,关键在于产业的发展。在召开支委会后,接着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议事会,制定了该村五年发展规划,把油茶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。2015年5月,殷家桥村建立300亩油茶产业基地;2017年新建了200亩油茶产业基地,总投资60万元,积极推行“党支部+专业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发展模式,部分村民还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村集体,预计受益人口60户211人,受益后村集体收入约为30万元左右,人均增收500元。同年,该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万元,整修了莫家湾组、左家组、立新组水库,投入水产养殖。收益后,全村集体收入将增加3万元左右,贫困户将人均增收300元左右。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,全村集体年可增加收入约为4万元。

2016年通过走访,朱明超发现贫困户朱安初家中的木房子属于典型危房,动员其进行危房改造。然而,朱安初一家三口深受农村老传统思想的影响,认为其老宅是块风水宝地,危房改造会伤其“灵气”,拒不改造。朱明超和村两委一行上门10余次对其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,从科学道理到人情世故,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,终于使其同意了危房改造。两年来,全村贫困户共计19户64人进行了危房改造。2017年贫困户康为军的母亲患脑血管瘤,交不上手术费,他知道后多方奔走,号召自己所在单位干部职工为其捐款,并借助网络平台发起水滴筹进行筹款;同时,工作队还为其申请了大病救助,最终报销了3万多元的医药费,减轻了康为军家治疗费用的压力。同年,贫困户康菊初的孙子康为汉考上了大学,正当一家人为高额的学费发愁时,朱明超和驻村工作队来到其家中及时对接政策,为其申请到了教育助学帮扶资金5000元,帮其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。

“第一书记”岗位具有特殊性,处于原单位管不到、现单位不好管的状况。到殷家桥村后,朱明超吃住在村,生活上不搞特殊。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,向村干部看齐,绝不提特殊要求。他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,始终把自己作为村里的一名普通党员,始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,让群众随时能联系上,坚决不做“走读干部”,更不能“两头不见人”。始终牢记“第一书记”使命,保持清醒头脑,做到“不花村里一分钱、不吃村里一顿饭、不向村里报一张发票”,不给基层添麻烦,不给群众添负担。

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陶轩

编辑:李军-ty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桃源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