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窝潭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,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。
“不去外地了,我们这里很好!”近日,在广州经商的戴勇华回到桃源县泥窝潭乡老家,想把劳累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接去大城市享福,没想到父母一口回绝。
过去,逃离脏乱差的乡村,跟儿子去大城市生活,曾是老两口的愿望。如今,通过泥窝潭乡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他家跟当地很多农户一样,房子“穿衣戴帽”,室外茅旱厕改为室内水冲厕所,房屋周围种起了花木,他家每天与绿水青山、蓝天白云相伴,两人的愿望已悄然发生变化。
近年来,泥窝潭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通过实施“三清一改”和环境卫生“四治”,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。如今,走进泥窝潭乡,一座座秀美的庭院绿树掩映,一条条硬化的小道蜿蜒而去,房前屋后干净整洁,乡村“颜值”越来越高。
目前,泥窝潭乡成功创建“省级生态乡镇”、1个市级“美丽乡村示范村”,乡村呈现出布局美、环境美、产业美、生活美、风尚美的新格局。
泥窝潭乡村景色。
环卫“四治”,净化人居环境
每到夜幕降临,三三两两的居民来到河边,欣赏沿河美景,或聊天、或跳舞。
过去,这里垃圾遍地,脏乱不堪。近年来,泥窝潭乡投入专项资金对此地进行环境整治,完善基础设施,进行绿化和亮化,新建休闲广场等景点,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去处。
泥窝潭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铺开后,在农村开展“三清一改”,即清理陈年垃圾、清理河塘沟渠、清理禽畜粪污、改变生活陋习。以党员干部为主体,将志愿者整合成专业服务队,经常组织开展捡拾垃圾、疏通水沟、清理乱堆乱放物品等志愿活动。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。
随即,泥窝潭乡启动农村环境卫生“四治”,即治厕、治垃圾、治污水、治村容村貌。建立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县处理”的垃圾处理模式,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,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。在各村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站,实行积分制考核,引导村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。
近日,笔者走进泥窝潭乡古岩堉村戴家棚组戴建华、张立敏、戴勇华家,发现屋前放着两只分类垃圾箱。他说:“我家的垃圾按‘可回收’‘不可回收’两类分别投放。村卫生人员每天统一回收处理。现在,家家户户干净得很。”
泥窝潭乡党委书记方猛介绍,如今,在各村人口集聚区,每隔150米就有一只垃圾桶,每村有一个电动垃圾收集车,及时收集、清运。
创“最美庭院”,一处庭院一处景
去年初,泥窝潭乡启动“最美庭院”创建活动,以庭院美、居室美、厨厕美、身心美为目标,把美丽“植进”千家万户。
以村为单位,泥窝潭乡每季度按照10%的比例,开展“最美庭院”评选,邀请村民进行监督,确保评选公平、公正。
各村结合实际,做好自选动作。五马寨村的党员干部、妇联执委等家庭带头示范,群众纷纷跟上,并为每季度评为“最美庭院”的家庭挂上牌子,给予奖励。
泥窝潭乡有9个村8000多名农户,各村建有“‘她代表’工作微信群”,把家庭主妇纳入群里,在群里安排创建工作,好的、不好的,及时在群里晒出来。
“一个土坑两块板,三尺土墙围四边。”这是泥窝潭乡农村传统厕所的写照。那些露天厕所,无遮盖、无处理,一到夏天,蚊蝇大量繁殖,气味刺鼻。
农村“厕所革命”看似小事,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。泥窝潭乡实行“厕所革命”,对旱厕改为冲水式厕所的给予奖励。目前,全乡已有8000多名农户完成改厕工作,群众根深蒂固的一些卫生习惯逐渐在改变。
泥窝潭境内盛开的杜鹃花。
根治“顽疾”,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
过去,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,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。
泥窝潭乡结合人居环境整治,探索出生活污水人工生态湿地处理法,在人口分散地区采用单户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,在人口较集中地区采用联户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。各地根据实际,对建设户进行“以奖代补”,激发了村民们改造的积极性。
在古岩堉村戴家棚组的一块块生态湿地内,美人蕉、黑麦草等植物迎风摇曳。当地村民说:“污浊的生活污水流经这里之后,就神奇般变成了涓涓清流。”
目前,泥窝潭乡已建成人工湿地等农村污水处理系统5000多户,让生活污水达标排放。这样一来,农村臭气熏天、蚊蝇成群、遇暴雨粪水四溢等影响人居环境的问题迎刃而解。
农业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泥窝潭乡积极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,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力度,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,做好固液分离、雨污分流,粪污无害化处理后,农田、果园再利用,有效防治了畜禽污染,提升了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化利用水平。
控制面源污染,引导农民少用或不用农药和化肥,多用有机肥,以提高农产品品质、减少环境污染。
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变化:在整洁卫生的环境里,一些以前邋里邋遢的村民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,衣着干净整洁,言行举止优雅起来。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张宏民
编辑:李军-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