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食堂给每个学生返充百元伙食费……桃源这所学校成了“网红”!
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:李军 2018-11-27 18:23:39
—分享—

 

  编者按:11月27日,《光明日报》以《桃源县第一中学的“食堂故事”》为题,刊登了桃源县第一中学食堂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坚持“保本不盈利”原则,以教师、职工、学生共同专注于节约“一箪食、一瓢饮”的切实行动来进行爱物惜物教育,统一实践与认知,迸发出了“知行合一”所应有的力量。现全文转载如下:
 

1.webp.jpg
 

2.webp.jpg 

(各大媒体争相报道)

  近日,一则中学食堂的公告在网上火了。

  “因上学期猪肉食品价格大幅下降,到今年9月,学校食堂已存在部分利润,根据上级文件精神,学校食堂始终坚持‘保本不盈利’的原则,经学校行政决定:给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每位学生充值100元,请同学们于10月30日、31日到补登机上进行补登。以后如出现盈利,按照此办法执行,及时返还给每一位就餐学生。”

3_副本.png

(桃一中食堂门口的公告)

  公告的制定方正是本报8月11日头版头条通讯《为孩子起飞蓄能》报道过的桃源县第一中学。

  食堂有故事,记者再次探访。

  

4.jpg

 (桃一中的“奔饭”文化)

  食堂经理龙军说:“从10月26号公告刊出到现在,全校4000多名学生的餐费基本已经返还到位。”

  

5.webp.jpg

 

(学生在补登机上接收学校返还的100元伙食费)

  “2016年度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学校”“湖南省学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食堂”两块牌子熠熠生辉。

  未到就餐时间,食堂大厅空旷而明亮,墙上和柱子上一张张节约主题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。

  “标语贴好多年了,随时提醒学生节约粮食,我们看到学生浪费饭菜也会提醒,有胃口小的学生在打饭之前就会主动要求少打一点。”周在久师傅说。

6.jpg

(食堂里,工友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)

  粗加工间里,十几名身着白色厨师服、头戴厨师帽的工友坐在小马扎上,或洗青菜,或切香菇,或削土豆;烹调间,牛肉炖魔芋正在烹饪,香味浓郁。工友在入职前经过严格选拔,拿到健康证,还得经过1个月试用和岗前培训,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、食品安全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法。

  

7_副本.png

 

(热气腾腾的牛肉魔芋)

  食品安全员刘光荣告诉记者,学校不仅要求进货商家资质齐全,而且每次送货都要有检验报告。他拿出两本台账,一本记录每天的食品农残检测结果,另一本记录工友每天的身体状况,“只要有感冒、拉肚子或其他传染性疾病,就必须等病好了再回来上班,不能拿几千名学生的健康开玩笑”。

8_副本.png

 

(安全员正在核对配货单)

  学校从细微处控制成本,不仅要安全,还得让学生吃到同等价位最优质的食物。刘兴民师傅深有感触:“米粉行业有个潜规则,有些米粉厂为增加重量在粉里掺水,不仅造成进货方成本增加,而且米粉的韧劲、口感也会变差。”学校为了防止掺水,就让工友每天晚上轮流去粉厂监督,米粉产出后直接由工友经手送上运货车,减少采购中间环节,不让不良厂家有可乘之机。

  食堂二楼,墙上挂着6块宣传牌,远看以为是食堂的规章制度,走近才发现是学生写的感谢信。

  “爷爷好好啊......我们每次吃饭都好幸福......——454班王佳慧”。

  

9.jpg

 

(工友们笑容满面地读着学生写来的感谢信)

  “亲爱的55号窗口的爷爷:......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们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,但我们永远都需要这样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,专注于一箪一食,专注于平凡小事,专注于个人本分......——来自高二的某某”。

  “食堂的叔叔阿姨们:......终于明白为什么桃一毕业的学生都很怀念桃一的食堂,并不是大学的伙食没这儿好,是食堂工作的叔叔阿姨们让我们感到很温暖,像自己的亲人......——借碗的某女生”。

  有的感谢工友帮忙找校服,有的感谢工友的耐心和笑脸......

  

10.jpg

 

(工友陈桂云安慰着考试失利的同学)

  一个女学生坐在食堂的角落里哭泣,工友陈桂云递上纸巾,轻言安慰:“我读书的时候考试没考好也像天塌了一样,但后来才发现一次考试失败只是一场雨而已,湿了也会晒干的。小姑娘,只要努力,你前途无量。”女生慢慢止住眼泪,一声“谢谢”说得郑重又真诚。后来每次在食堂遇到,女生都会笑嘻嘻地跟陈阿姨打招呼。

  前不久,两个2016年毕业的女学生专程到食堂来找王志祥师傅,他想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。一个女学生告诉他,王师傅曾给她借过一个碗,她一直心存感激,借碗之后每次就到王师傅的窗口打饭。

  王志祥师傅说:我在食堂工作10多年,接触的学生数以万计,哪能每个都记得。很惊讶自己被一个学生记了这么久,也很欣慰!

  

11_副本.png

 

(“后勤即感情”)

  桃源一中校长燕立国告诉记者:“后勤即感情,让学生吃好是最起码的要求。身体好了,心情好了,学习才会好,搞好后勤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环。食堂无小事,食堂也是课堂。 ”

 

【短评】

  教育承载着人类的未来,也支撑着每个人的梦想与希望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在教育改革发展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,着重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要求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都必须肩负起责任。如何立德树人?这需要我们在基层教育工作实践中多花心思。这是一个贯穿思想道德、文化知识、社会实践等多层面的系统工程,也是一个包含学生、教师、行政人员等多主体的联合共建工作。桃源县第一中学的“食堂故事”可堪鉴阅。

  知识归于大脑,而德性扎根心灵。在《美诺篇》中,苏格拉底承认“一个人不能够以他能够被教以几何学的方法被教化成有节制的、勇敢的或正义的”。同样,我国古代所坚持的“诗教”传统,也不仅仅在于领略其艺术价值,更重要的是通过著作中政治、历史、文化、道德、情感等多方面影响渗透,来塑造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。如果仅施以文字宣教,“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”于个人来讲自然显得空泛且无力。但就像桃源县第一中学食堂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坚持“保本不盈利”原则,以教师、职工、学生共同专注于节约“一箪食、一瓢饮”的切实行动来进行爱物惜物教育,统一实践与认知,自然迸发出了“知行合一”所应有的力量。

  对现代人来说,教育中的立德树人工作更显重要。现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、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,促使教育向职业化和功能性方向转变;资本逻辑、消费主义、享乐精神的盛行,消解了人的价值和精神意义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人心灵的迟钝致使他不仅不能品味或容忍任何理性的谈话中的一节,而且还不能设想任何一般的、高尚的或温柔的情感,从而不能就许多甚至私人生活的日常责任形成任何正确的判断”。今天,我们常常会痛心疾首于那些社会上出现的漠视道德、逾越规则之举,疾呼寻回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,最重要的就是在青少年人生成长的最初阶段,将立德树人的标准全面铺开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,让“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”成为能看到、触到的生活准则。

 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就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福祉,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。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,把经济社会生活与立德树人工作结合起来,是促成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力量之一。

来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

编辑:李军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桃源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