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燕良贵:在银色的世界里放飞梦想
2012-11-19 09:36:44 字号:

 

   桃源新闻网11月17日讯(记者 鲁文 陈蜜)时下,在棉花主产区的木塘垸乡,广大棉农正兴高采烈地采摘棉花,“今年棉花喜获丰收,还是要搭帮银木塘、搭帮燕老板。”棉农们说的燕老板就是燕良贵,湖南省银木塘棉花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。
    木塘垸是历史棉油福地,素有“银木塘”之称。燕良贵是地地道道的木塘垸人,22岁那年,像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,燕良贵怀揣着致富的梦想,踏上了南下广东打工的征程。驾驶技术熟练的他,开起了大货车,但这与他当初的梦想相距甚远。十多年后,已过不惑之年的他,养家的重担,迫使他走进人生的又一转角。2003年,在朋友的介绍下,燕良贵回乡成了马鞍棉花轧花厂的普通工人。轧花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,远不如昔日轻松自在,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劳动强度,还要忍受别人的指责,燕良贵几度想放弃。可是,对妻儿父母的承诺言犹在耳,他只好咬牙隐忍下来,边做边学。很快,他学到了不少管理和棉花加工等方面的知识,也逐渐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。
    木塘垸自古以来便是产棉大乡,燕良贵认识到,靠“棉”吃“棉”是祖宗流下来的,要想真正凭自己的本领发家致富,还得在“棉”字上面做文章。2004年,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25万元以及向亲戚借款9万元,租下倒闭的粮店办起了小型轧花厂,事业很快有了起色。2007年,桃源县孔家河轧花厂因经营不善倒闭,燕良贵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用260万元买下倒闭的轧花厂,成立了桃源县新源棉花加工厂。燕良贵又向农发行借贷2000万元,用于引进设备、招收新员工、扩大生产规模。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,燕良贵深刻地认识到,没有核心技术作为支撑,企业便难以得到长足发展,他毅然斥资816万元,对400吨级棉花轧花生产线等设备和设施进行升级改造。新源棉花加工厂年加工皮棉能力从原来的3000吨提高到现在的10000吨,加工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    由于在经营中,燕良贵诚实守信,让利于民,让乡亲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,棉农都愿意与他打交道,真正形成了棉花加工厂与棉农利益共享的棉花产业发展新格局。为了彻底解决棉农种棉、卖棉难问题,整合本地资源,2007年8月,燕良贵自筹资金1090万元,成立了桃源县第一家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技术指导于一体的棉花专业合作社——桃源县木塘垸棉花专业合作社,2010年经省工商局批准更名为湖南省银木塘棉花专业合作社,实现了他“先富”带“后富”的美好愿望。几年来,为提高成员科学种棉的技术,合作社共培训3500人次,通过基地的辐射作用,带动6.5万亩棉花按规范化的操作技术进行生产,为夺取棉花的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几年来,合作社为成员配送优质棉种、农药、化肥价值1360多万元,其中赊销320万元,为成员节约生产成本160多万元,合作社实现经营销售收入1.53亿元,盈利875万元,二次返利256万元,合作社成员户比非成员户年平均增收2300元。
    燕良贵饮水思源,致富不忘乡亲,他先后捐资80万元修建木塘垸集镇街道并安装路灯照明系统,捐资10万元支持桂州村的村组公路建设,捐款10万元扶助贫困大学生就学,捐资5万元支持庆兰村的村组公路建设,捐资3万元支持周湾村的村组公路建设,捐资1.5万元支持文艺村的村组公路建设,捐资1.5万元支持正洪村的村组公路建设,••••••
    目前,湖南省银木塘棉花专业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.2万多户,成员遍及该县20多个乡镇和慈利、鼎城、汉寿、西湖等区县,并与80%的成员有产销联结关系,与他们结成了“社兴我富、社衰我贫”的经济合作共同体。凭借“银木塘”的地理优势,燕良贵又投入60余万元,租用了乡农牧站试验基地40亩、农户棉地60亩,引进5个新品种,实施了“桃源县百亩优质棉引种示范种植基地”项目,项目达标后,将实现棉花亩均增产300——400斤、增收1000——1500元的目标。2011年度,银木塘棉花专业合作社被列为“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”。

 

(编辑:皮娟娟)
(编审:李泽红)
(签发:刘占军)


 

 

来源:

作者:鲁文 陈蜜

编辑:李军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